中国历代书画名家人物库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从水印到心印
来源:中国艺术名家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15 10:21:14

  

变迁(综合材料水印版画) 安海峰 

  “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无论是先哲的“知者乐水”“上善若水” ,还是帝王口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今天都已经印记在了平常人的心里。而发源于中国的传统艺术——水印木刻版画之中同样也蕴含着水的智慧:从媒材到形式再到观念,无一不流淌着水的痕迹。从这个角度回溯,正是“水”作为一条线索勾勒了中国艺术面貌,进而塑造了中国文化形态。

  从创作主体看,如果我们每个水印版画创作者是一滴水的话,那么无数的水滴自觉汇聚,势必形成一条波澜壮阔的江河,中国水印木刻在今天也将产生更巨大的艺术力量。

  对于我来说,水印版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水” ,代表恩泽。水印版画和老师们给我的启发是巨大的,同时也促使我思考艺术本质。另一部分是“印” ,代表以行动对恩泽的回应,它们紧密相连,是由“水”的启发而形成的责任与自觉。我对综合材料水印版画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在这条路上持续前进,不断地拓展与实验,才是对水印版画与中国艺术的感恩方式。

  2004年,版画家应天齐上课时给大家看他的“西递村系列”版画原版并做示范,这套原版用严谨的“拼贴法”将木的质感与建筑肌理完美结合。既然不同木质带来的画面效果不同,那么生活中不同的材质是否可以呈现出它本身与众不同的属性?我带着这个问题在课下进行探索,发现身边许多实物本身就是“艺术品” 。

  大三时,我在几乎没有多少水印版画技法经验的情况下,仅仅凭一股对砖头题材的冲动,用一千块砖头挑战巨幅水印版画。当一千块砖头放到画室时,顿时有种骑虎难下之感,正在焦虑的时刻,噩耗传来,两个熟识的中学女生遭遇车祸,一逝一残,让我体验了什么叫“生命无常” 。

  花季生命的逝去使我头脑里冒出了“纸上谈兵”的想法。人命可以比纸薄,但也可以活得掷地有声。因此就以“纸上谈兵”来对抗生命的戏剧性,同时表达对鲜活生命的纪念。于是我选择以红黑作为这幅画的主色调,以红色来象征生命。经过半年,终于完成了长达15 . 8米、高2 . 9米的综合水印版画《纸上谈兵》 ,并幸运地入选了2005年成都双年展。创作完成后,我在毕业论文中对“纸上谈兵”做了解读: “纸”从宏观来看,是绘画者的自由天地,如同在无垠的宇宙放飞自己的灵魂。微观来说,就是一张微不足道的白纸。所以,这张纸可大可小,关键在于个体所站的角度。所谓“兵”就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形象输出,可以具有震撼人心灵的力量。

  “雅”是中国传统水印木刻版画的主要特征,其清雅而不失力度,具有一种春风劲吹的力量。这股清雅之风在今天依然是水印版画艺术的主流,深受大家喜爱。或许因为自己成长在西北,与清雅之风相比,我更偏爱霍去病墓雕塑那样自然天成般的雄浑之气。去年,我去了广西德峨,这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峨之旅让我找到了一条通往“厚”的道路。

  一个也去过德峨的欧洲留学生跟我说, “在德峨,如同到了欧洲中世纪的乡村” ,我想他是被德峨人原始的生活方式所震惊。但德峨令我触动的不是他们落后的物质条件,而是精神的丰厚自足。一位地摊老人引起我的注意,他手里拿着一把月琴,旁边的人帮我翻译说,那把月琴是他自己做的,琴用的是最普通的材料——琴面用一块三合板裁切,用三条钢丝做成琴弦,琴面上用胶粘了四块月饼大小的玻璃镜,有种舞台灯光的效果。老人弹琴时一脸神气, “水土流失”的脸庞更加坚硬而有张力,变形的肌肉和深深的皱纹没有使他苍老,反而为他的阳刚之气增色不少。我不由得暗自佩服他的才智与浪漫,觉得他才是生活的艺术家。

  德峨人让我看到:他们如同是土里的一颗种子,不论土壤质量如何,都能在里面顽强地自然生长,充满生机。多愁善感者从芸芸众生中能感受到人渺小如尘埃;我倒从德峨的尘土中感受到了人的生机,别说人“贫贱如土” ,即是认为生命轻微如一缕尘烟,而我相信他们从这种厚土扎根也会活得栩栩如生。

  我问过一位德峨妇女,她们头上的黑色布饰有什么讲究,她回答: “代表的就是讲究,对人的一种尊重。 ”她同时说,“讲究的是我们苗族人,你们汉族人无需讲究,自然的好” 。就像这个德峨妇女所言,讲究的目的是尊重对方,而尊重的程度自然就好。当圣人的大道由一个普通的山村女子传达出来时,反而比在象牙塔里获得更加鲜活而生动。所以“德峨列传”系列版画是自己对“平凡”的再认识,之所以以“列传”为题,一是德峨是少数民族地区,于是借“列传”之名以版画的方式为平而不凡的德峨人立传;二是自我的反省:当我们平凡如土时,还能做点什么?

  德峨人有他们的面对方式,“德峨列传”系列水印版画就是我的方式。我想要做到“平凡中的不凡” ,需要丰厚的精神世界作为支撑,水印版画要做到这种“厚” ,不仅仅是材料堆积的物理厚度,更是持之以恒理解、充实人生的过程。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


Copyright @ 2013-中国艺术名家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13911313806 邮箱:wlnhm@yahoo.com.cn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 邮编: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