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画名家人物库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耄耋再新声 力耕攀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名家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15 10:51:15

  耄耋再新声 力耕攀高峰

  ——从“天道酬勤 力耕不欺——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说开去  

唐诗三首 张海

  人们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至八十已耄耋” ,用垂垂老矣来形容80岁的人不会让人感觉过分,可是80岁的书法家张海,却推出了“新作展” ,而且张海的“新作” ,并不只是指近几年的新作品,他展现出来的还有书法面貌的创新。

  8月30日至9月7日,“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在郑州展出。展览展出80余幅张海的新作,让人叹为观止。80余幅作品并不是张海近几年创作的全部新作,同期发行的《厘米大千——张海系列丛书》所收录的张海新作更蔚为大观。

  不断否定自我再创新,形成“张家样”

  进入到展厅里,高2米多、 3米多的大气磅礴的作品比比皆是,精致小巧的册页、扇面作品穿插其间,篆、隶、楷、行草作品诸体皆有,大字单字可大到几十厘米,小字又能如蝇头般小巧……倘若进门时没看到展览名称,让人会恍惚认为这是一个群展,但这的确是张海的个展,这些面目各异的作品都是张海的新作。

  张海的作品“花样繁多” ,多到仅行草书作品里就又分了小字行草书、破锋行草书、铁线行草书、草书、常态化行草书五类。这五类行草书面目各异,乍看会让人感觉绝非出自一人之手,然细察详审就可发现,这五类行草书形虽殊而神实一也。

  虽然“花样繁多” ,但是张海的破锋行草书仍然能一下就抓住观众的眼球。作品六条屏杜甫《秋兴八首》 ,每条高2 . 48米、宽1 . 2米,让人看得心潮澎湃——线条聚散开和,时而如急湍飞流直下,时而如小舟行过时的碧波荡漾,时而又如水涛拍岸泛起的浪花……不同于一般书者因为长锋锋长易破、散乱难驭而避忌之,张海喜欢用超长锋兼毫作书,能够运用自如,使其散而能聚、聚而能散,虽笔散而神完。书法家李刚田评其曰:“以长锋作草书,辅以用墨燥润浓淡相间,使转之间,千奇百怪奔赴毫巅,变化无常,不可方物,其中破锋尤为奇妙。成于疾书之时,在于有意无意之间。 ”

  破锋行草书是张海的独创,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评价张海破锋行草书,“当代书坛尚无二格” ;书法家张同标称其“从破锋飞白中造出了‘张家样’ ” 。谈起破锋行草书的创作,张海坦言非一日之功,起初是无意为之,然后就像农学家在一片稻田里发现了一株独特的麦穗,进行多次实验培育,才有可大面积种植的实验成果,他的破锋行草书也是历经无数次打磨实验,才有了如今可信手拈来进行书写的成果。

  虽然已年至八旬,但是张海身体健康、耳聪目明,能挥毫起笔大字,也能书写精美小字。张海的小字行草作品中,既有读书感悟也有名诗古篇,还有他的自作诗文,可以看出小字行草仍是他的日常所爱,记录着他日常心绪的起伏变化,每一根线条也跟着起起伏伏。“那些独具的简化结构,起伏顿挫的笔法,是张海的心电图” ,书法家周俊杰说。小字行草乃案头把玩之作,宜敛不宜纵,宜淡不宜浓,张海深谙此道。简、静、淡、敛,是张海小字行草书之特点。正如书法家孟庆星所言:“张海小行草短线横出,碎而精巧。拉大了行间空白,使之空之又空,淡之愈淡,神秘而神远。 ”

  张海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以隶书名世,其隶书以汉碑杂糅简帛,行笔有飞扬映带之势。他从上世纪60年代初临习《汉碑范》到70年代末以《封龙山碑》为风格定位,而如今观之可知,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过程中,他一直在广临博取、兼收并蓄,一路修正图变。李刚田回忆,张海早期的成名之作是那种隽美、文雅,具有明显汉碑意味的隶书,以成熟完美的作品风格展示给后人,给书法界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个时期的相对不变” 。李刚田又说:“后来他杂糅汉碑、汉简乃至行草书笔意,创立了既不同于古人又不同于时人的‘草隶’,打破了原来隶书样式的不变与完善,得到了新的不变与完美。 ”书法家曹建评价其隶书风格的确立就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再创新的过程”。

王安石诗句 张海 

 

  仰望高峰,艰难前行

  此次展览在之前的预展时,就在书坛引起轰动,但这并非是张海在晚年闷声多年后突然一个“惊雷” ,而是持续多次“惊雷” ——2014年他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了“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 ,2016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 ,其间还出版了《古稀新声:张海书法展作品集》 《四体书创作自述》 ,以及行草集《淡月疏星》等。

  前面两次展览的成功和新书的陆续推出,说明社会已极大肯定了张海的书法,为何会在80岁之时,仍持续推出新作,张海坦言有几件事影响了他。第一件事是2018年时,张海获得“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面对各界的祝贺,他笑说:“其实这也意味着来日无多。 ”因为,终身成就奖获奖者的年龄规定为75岁以上,那时张海虚岁已经78,“试想来日还有多少” 。第二件事,是颁奖之后,张海回到老家河南偃师出席一个活动,在那里看到了展出的全国当代已故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凝视这些作品,张海回忆起当年与这些老书法家交往的种种往事,忽然感到生命列车似乎已逐渐驶近终点,“此时给自己来个小结,不也是应该的嘛” 。

  激励张海持续进行创作的还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张海参加了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界的问题,使他对以后创作之路该怎么走,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也让他意识到需要在艺术道路上继续攀登。“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绝非轻而易举。对我来说年龄不饶人,正所谓‘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 ” ,张海说。虽然,体检表上的各种疾病一行一行在增加,但是无论身体如何不舒服,只要站在画案前铺纸引笔,张海似乎又像年轻时一样精力充沛。当然毕竟已和年轻时不同,往往一件作品完成后,张海就像蜕下来的空蛇皮瘫在椅子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往前迈一步,谈何容易。这时张海也才真正体会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真正含义。尽管如此,他内心仍然有一股不甘于此的倔强,同时又有一种“觉今是而昨非”的动力与自信。“不管从哪个角度讲,为自己钟爱的事业,都应该坚忍不拔、砥砺前行,为社会为自己身后,留下一点探索的足迹。 ”张海说,未来不管有多长,他都会仰望高峰,艰难前行,哪怕只能艰难前行一步,他也要执着到底,“哪怕我耗尽了力气仍没有达到高峰,后人如果能踏着我的身躯攀登上高峰,我觉得自己也就值得了” 。

  已至耄耋之年,张海说:“未来究竟有多长说不清楚,未来这一张纸,说厚也厚,说薄也薄。如果说厚的话也可能会走几年,说薄也犹如蝉翼,一捅就破。 ”关于未来,他还有很多打算,正如他在《未来之歌》中所写:“如果可能写一本反映书法探索的非虚构的人生传册,以留给后人了解这个时代研究传统艺术的轨迹车辙……我还想重游日本、韩国、新加坡,重览欧罗巴山川城郭,我仍期盼会晤数十年前的书友同道共话相互牵扯……试试八十翁还能否经得起北极圈零下三十摄氏度的折磨……”

  至于什么时候会停止在书法道路上的攀登,张海说,大概会到吃不了饭的那一天才会停下。他还说: “昨天选择忘记,今天终成回忆,明天力耕继续。 ”


Copyright @ 2013-中国艺术名家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13911313806 邮箱:wlnhm@yahoo.com.cn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 邮编: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