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博物馆文物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元赵孟頫《幽篁戴胜图》
花鸟画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
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可分为大写意花鸟画和小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唐代的花鸟画业已独立成科,著录中计有花鸟画家80多人。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韦偃画牛,李泓画虎,卢弁画猫,张旻画鸡,齐旻画犬,李逖画昆虫,张立画竹等等,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黄筌富贵,徐熙野逸”,黄筌的富贵不仅表现对象的珍奇,在画法上工细,设色浓丽,显出富贵之气,徐熙则开创“没骨”画法,落墨为格,杂彩敷之,略施丹粉而神气迥出。黄筌之子黄居寀(cǎi)、居宝,徐熙之孙徐崇嗣、崇矩都是当时花鸟画的重要画家。北宋的《圣朝名画评》更列有花木翎毛门与走兽门,说明此前花鸟画已独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画谱》在总结以往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一篇花鸟画论文。
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但元以后的绘画意趣则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化的写意上。而这之间,赵孟頫起到了桥梁作用。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成为画坛的主流。而引发这个变化的人物就是赵孟頫。赵孟頫在人物、山水、花鸟、竹石、马兽诸画科皆有成就,并全面实践他的文人画主张。其花鸟画相对较为工细,曾画过杏花、葵花、秋菊、梅花、鸳鸯、游鱼等,但传世的并不多见,流传至今的、我们能见到的仅有《幽篁(huáng)戴胜图》。
《幽篁戴胜图》绘幽篁细枝(即竹子),停栖着一只戴胜鸟。笔法工整细致,多用勾勒,画风严谨细腻,有南宋院体花鸟画法的遗意。设色清雅和谐,构图简洁明快。是赵孟頫花鸟画的精妙之作。此图画一只戴胜鸟栖于幽篁之上。戴胜鸟以工笔的手法绘成,勾染结合,局部运用丝毛法。其颜色以淡墨色为主,背部罩以淡赭黄,局部重色的翎毛染以花青。整只鸟羽毛丰满,神采奕奕。鸟后的竹枝及竹叶均以双钩画成。用笔密而不乱,工中带写;笔法精致而富有变化,颇见功力。竹枝挺秀繁密,笔笔见力,富有弹性。整幅画笔法工整细致,画风严谨细腻,工而不艳,细而不拘,既无南宋花鸟画的浓艳之弊,又无北宋以来士夫画逸笔墨戏之陋。赵孟頫在强调文人画重神情的同时,又摈弃了文人画忽视形象的游戏态度,充分展示了其艺术追求。
赵孟頫有着深厚的学养和功力,不仅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主张,并且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相结合,再融以“师法自然”,就此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戴胜是戴胜科戴胜属的鸟类,又名胡哱哱(bō)、花蒲扇、山和尚、鸡冠鸟、臭姑鸪、咕咕翅。头顶花冠似折扇,嘴极为细长、向下弯曲,常被误认为是啄木鸟,实际上啄木鸟嘴粗短。戴胜在地面找到虫子后,猛地甩头将虫子抛起,并张开嘴吞入。广布于欧、亚、非三洲。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东北地区,台湾、海南等省,西藏自治区都有分布。在长江以北为夏候鸟和旅鸟,在长江以南为留鸟。戴胜是以色列的国鸟,也是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亦无所不精。赵孟頫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马师李公麟和唐人法,均以笔墨苍润见长,以飞自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突破了南宋画院,打破了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
《鹊华秋色图卷》
他画的花鸟,成为以后的范本。他的画作,遗存的有《重汉叠嶂图》卷(在台湾),《双松平远图》卷(在美国〕,《鹊华秋色图》卷(在台湾),《秋郊饮马图》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红衣罗汉》图卷(在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