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画名家人物库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写出民族之魂——读王西京《黄河揽胜》
来源:中国艺术名家网   作者:王三石   发布时间:2020-06-02 15:22:12

 2009年9月,王西京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创作的巨幅力作《黄河揽胜》顺利完成。《黄河揽胜》是一幅成功的山水画作品,大气磅礴、壮阔瑰丽,让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着黄河的雄浑和壮丽,体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魂魄

    黄河,大自然的神奇之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养育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生命意志和文化精神,见证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行进历程,也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无尽膜拜、感恩和眷恋。对于西部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对于所有中国人,黄河,永远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主题。

    9月中旬,王西京的巨幅力作《黄河揽胜》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安装完毕,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无疑是陕西文化界的一大盛事。作为文化事件,《黄河揽胜》的面世,其意义是丰富深远的,有待多方面探讨。本文只就画作的艺术和美学内涵,结合对王西京艺术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一般人眼里,王西京以历史人物题材闻名于世。然而,对王西京艺术了解较多的人,一致认为他具有一种穿透历史纷繁复杂的细节,抵达其文化本源的洞察力和表现力。王西京的历史人物,从不局限于人物或题材本身,而是以个性的方式写出人物和题材的共性内涵,也就是文化内涵。作画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追索和寻觅的过程,因而,他的历史感悟始终以文化为灵魂、为核心,深切而动人。历时三月之久的《黄河揽胜》,是这种追寻的又一次经典表述。

    《黄河揽胜》的诞生,不仅使各界人士极为震撼,也使众多熟悉王西京艺术的观众在震撼之余,感到迷惑和难以置信。一个杰出的人物画家,何以能在三个月时间完成以黄河为主题,超迈古人的壮美画卷?如果我们追溯一下王西京的几幅重要作品,就可以发现,黄河主题,是画家几十年来心念所系、心存敬畏而未能充分表述的宏大主题。1981年的《魏武观海》中浩瀚轰鸣的大海,也许是大河意象的雏形。1989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给人以无比壮观的冲击感。2004年的《春潮》则以更大的尺幅、更强的写实性展现出汹涌而无垠的海景。海景的象征意义是丰富的,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领袖人物的广阔襟怀,都融入在大海的礼赞中。王西京显然是具有河海情怀的人,唯有这样的激情气质,才可能完成《黄河揽胜》。

    宽20米、高10米的巨幅力作《黄河揽胜》,几乎是对山水画体量极限的挑战,在体量上超越了中国历史上所有著名的长卷和巨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石鲁的《山区修梯田》、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所创造的体量之美,在王西京艺术体系中得以体现和刷新。体量巨大,是很多雄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共同特征,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我国的长城和兵马俑,无不如此。在审美意义上,体量巨大往往伴随着崇高感,而黄河之美,正是崇高美的一种完美体现。由此可知,《黄河揽胜》对体量的强调,既是主题的内在要求,也反映着画家对主题的深刻把握。

    《黄河揽胜》的创作历时三个月,所谓三个月,基本上是操作层面上的时间统计。作品体量巨大(连浪涛飞溅起的水珠,都有拳头那么大),使画家在创作中经受了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站在二百平米的空白画布上,一片混沌,让人有茫然无所适从的感觉。创作过程中,如果要较好的审视全局,画家要从六层楼那么高的高度俯视,而这个时候,又难看到具体效果和细节,只能诉诸想象和记忆。通常意义上的视知觉,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把握全局的,即使对于王西京这样有几十年创作经验的画家,这种巨幅创作也是对才情和毅力的一种严峻考验。三个月里,每天辛勤劳作八到十二小时,疲惫不堪、浑身酸痛,年纪轻轻的工作人员都觉得吃不消,对于年过花甲的画家来说,这种强度几乎可以说是可怕的。

    “大”是中国古代美学对崇高、伟美的一种描述。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真正意义上的大,不只来源于大的尺幅,更来源于宏大的气势和内涵。对巨大体量的掌控,要求有精湛的技法,更要求有博大的胸怀和充沛的情感。技法掌控与内在情感的高度统一,是创生雄浑崇高之美的前提。只有大的尺幅而无充盈的气势,会让人觉得呆板、牵强、了无生气。《黄河揽胜》掌控大格局的冷静和准确无疑是令人惊叹的,王西京又一次表现出超绝的激情和创造力,昭示着当代美术创作的无限前景。

    与画家其他作品相比,采用丙烯颜料,也是《黄河揽胜》的显著特色。1918年,徐悲鸿曾经指出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对艺术家创造才能的制约,“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意”。作为改革中国画的先驱之一,徐悲鸿是从中西美术比较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画的物质材料的。其实,就材料本身而言,每种材料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王西京采用丙烯材料,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丙烯材料的浓厚、鲜润和多彩,可以创造出水墨和国画色无法达到的写实效果,更利于大体量作品的创作,也更利于黄河主题和意象的充分表达。当然,丙烯颜料有利于作品的永久保存,也是原因之一。

    在保留传统规范和意蕴的前提下,推进中国画的现代性探索,是王西京多年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探索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表现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作品中,如《魏武观海》(1981)、《阿Q画押》(1982)、《远去的足音》(1984)、《坐到黄昏人悄悄》、《蒲松龄》、《赏月图》(1989)等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画家90年代至今的众多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王西京的现代性探索大致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表达现代情感、强调视觉冲击和寻觅崇高之美。不可思议的是,在进行这一系列探索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画家并未背离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在很多人眼里,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可以看到,《黄河揽胜》在很多方面,延续了画家的这种探索。

    巨大的体量、高度的真实感、凝重而飞动的气势,使《黄河揽胜》呈现出壮阔瑰丽的视觉之美。如果说在以往众多作品中,王西京对崇高境界的表现由于多层面的艺术追求受到了一定牵制,在这幅巨作中,画家获得了充分的表达自由,崇高之美的显现,几乎摆脱一切束缚,达到了动人心魄的程度。雄浑壮美的飞瀑,挟裹着雷霆万钧之力自天而来,发出令人晕眩的轰鸣。水雾浪涛,在一个永恒的瞬间形成云烟幻渺的胜景。这种美是无比真切的,是震撼人心的,既是黄河的魂魄,也是中华民族的魂魄。画家梦寐以求的史诗性,终于在力与美的共生中得以出现。

    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宏大主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写实与写意的关系即是其一。强化对象的真实感,也许会削弱主题的内涵和作品的气韵;重视主观阐释往往又导致远离对象的真实,都会影响主题的表达和画作的感染力。王西京有丰富的主题性创作经验,对此有深刻体会。《黄河揽胜》在这方面的处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通过局部和细节的写意来实现高度的写实感,是王西京的一贯方式。这种方式对于《黄河揽胜》来说,最为恰切,景观的美与内涵的美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融为一体,浑成、大气,绝无雕琢堆垛之感,标志着画家对写实与写意关系的处理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体现出画家对自我风格的进一步深化和醇化。

    《黄河揽胜》的写意特色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丙烯材料的采用,大幅度提升了画作的真实感,同时也使写意获得一种新的空间。王西京认为,中国画的写意,是对技法风格的描述,也是对创作态度的描述。在描述创作态度时,“写意”与“诗言志”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所以写意并不是水墨的专利。以写意的方式运用丙烯材料,笔触和肌理呈现出鲜明的笔墨趣味,使《黄河揽胜》依然属于中国画范畴,但又具有油画的质感、冲击力和色彩之美。画家正是以这种“写实的写意”向我们展现着黄河冲决一切的伟力,展现着民族精神的雄健和充实、也展现着民族历史的壮阔波澜。

    表面上看,《黄河揽胜》在题材、画科、材料等方面与画家以往的作品不同,是有着高度景观真实感的山水画,但其态度依然是写意的,内涵依然是文化的、历史的,凝结着画家对民族文化与历史的深邃观照和激情表述,而且主题本身以及画家对主题的深刻把握,使这一表述更为直接、纯粹和自由。历史与文化的观照往往呈现出一种共性,因之而产生的精神启迪和情感冲击也带有共性的特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我们对王西京艺术个性的真切了解,其实,就《黄河揽胜》而言,若无贯通中西的视野和魄力、深沉、强烈的内在需求、纵心独往的艺术探索,内涵的表达是无法实现的。很多人在感动于画作内涵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忽略了内涵表现的个性方式。这对于王西京艺术的研究是不利的,但这种感染力本身已经说明画家的艺术高度。

    仰望这幅巨作,人的精神世界沐浴在黄河飞瀑的恢弘和强劲之中,融入一种忘我之美。黄河之力的映照,使个体生命感到自身的有限和渺小,又领悟着自身的伟大和永恒。史诗之壮丽、交响乐之雄浑和自然之大美交汇交融,生成一种澡雪精神的神奇力量,让人觉得自我灵魂与黄河的美、与黄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是如此的血脉相连,无法割舍。因而,读《黄河揽胜》,感动我们的绝不只是画家的才华和心血,更有画家寓于其中的,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挚情感。

    自我表现与纯艺术追求是当代美术创作的一大趋势。这种趋势的合理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有利于主体的解放,也有利于避免艺术自身的异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自我在艺术表现中被绝对化而高于一切时,艺术的外延往往急剧缩小;审美功能极致化的代价,可能是社会功能的后退或缺席。因而,过于强调艺术的形式与审美层面,而忽视其与社会人生的实际关联,忽视主体情感与人生感悟的艺术性表达,也会从另一端削弱艺术的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黄河揽胜》鲜明的人民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作品的经典性,构成了艺术美之外,画作凝聚力和牵引力的另一源泉。


Copyright @ 2013-中国艺术名家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13911313806 邮箱:wlnhm@yahoo.com.cn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 邮编: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