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起源于祭祀,后来逐步演变成吉祥的寓意。“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一个“福”字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过年贴个“福”字门心,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习俗,有的贴一张倒写着的“福”字,福倒(dao的去声)与福到偕音,取义有福临门,但是记住有一个福不能倒贴,那就是康熙御书的天下第一福,且听我给你道来。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即至,不料却突染沉疴,一病不起,宫内太医用遍了良方名药,未见起色。这可急坏了康熙,他寝食不安,愁肠百结。这时,有大臣进策,禀奏一法。说是史书上记载古有“承帝事”请福延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父为自己“请福续寿”,康熙决定也为祖母请福延寿。在沐浴斋戒三日之后,康熙凝神提笔,饱蘸对祖母的无限深情,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并加盖“康熙御笔之宝”的印玺。
笔酣墨饱的“福”字经过精心裱糊,送至孝庄太后的寝室,陪伴左右。没想到,得“福”字不日后,久病的太后竟百病全消,平平安安地过完六十大寿。十五年后,孝庄太后以75岁高龄得善终,无疾无病,成为一段佳话。宫廷内外都说这是仰赖康熙“请福延寿”之功。此后,康熙无论如何再也写不出那幅气韵流畅,浑然天成的“福”字了。这就是民间盛传的“天赐鸿福”的来历。
这幅“福”字包括了多个汉字。右上角的笔画像“多”,下边为“田”,左半边似“子”和“才”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写的“寿”字,取意“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寿”,五福合一。俗语称“有福必有寿,有寿必有福,有福没寿是无福可受”。康熙这幅 “福”字,成为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把福、寿写在一起的福字,可谓福中有寿,寿中有福,福寿双全。
另外,“福”字不同于民间书写的饱满方正,而是瘦长狭窄,这又瘦又长的“福”字,听起来是谐音“又寿又长”的长寿之福了。由于其中的“田”部尚未封口,因此是鸿福无边、无边之福。孝庄太后称其为“福之本源”,民间则称其为“五福之本、万福之源”。福中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喻“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之意,此玉玺的位置为福字正中上方寓意“福到顶”,如果倒挂意思是大不敬,刚好相反,说明福到头了,接下来就是要走霉运了,因此这个福字也就不能倒贴。
康熙一生政绩卓著:裁撤三藩、收复台湾、与俄国精确边界、两次亲征准葛尔,开疆拓土,正合“多田”之兆;一生有子数十,恰应“多子”之端;与孙乾隆帝各执政逾一甲子,均以高寿善终,正是“多寿”之人;康乾盛世长达一百多年,国富民强,为“多才(财)”、国泰民安则是万民“多福”。这“多子多才多田多福多寿”的福字,不仅让受福之人得福颇厚,更令康熙这请“福”送“福”之人受益终生,因此民间称此福为“请福聚福、送福得福”。
传说谁要能给家中老人请回这个“天下第一福”,就一定能够为老人添福添寿。而且,这个“福”字在请回之后还有一定讲究:除夕挂出,每日须净手敬香,并于晚上用手去摸福字,由下向上,摸得越高就越长寿,至正月十五则必须收起深藏,此谓“摸年福增年寿”。待来年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之日方可再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