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上午9时56分
著名书法家李铎
在北京逝世,
享年90岁。
李铎简介
李铎,字仕龙,号青槐,1930年4月出生于湖南新阳乡。1949年9月入伍,1953年3月入党,原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先后担任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第三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四、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九届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荣获中国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书法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丽、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风格。出版有专著《书法入门》《李铎书前后出师表》《李铎题画集》《李铎书<孙子兵法>碑拓全集》《笔伴戎马行》《李铎和他的艺术》《李铎行书千字文》《我爱我的祖国-李铎诗词书法集》《李铎书画集》《李铎论书断语》等。
李铎先生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在人民军队成长起来的著名书法大家。从烽火连天中孜孜求学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携笔从戎,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到誉满全国的书法大家,他毕生用书法记录伟大时代,讴歌祖国人民,用满腔热忱报答祖国,用诚挚付出回馈社会。
从前沿战场到边陲哨所,从塞北荒漠到南疆海岛,他坚持为战位抒写、为战旗抒情、为战士抒怀。不论是书法还是人生,他始终坚持走“中锋正笔”之路,军人风骨和书法家情怀交融相济、熠熠生辉。
中国文艺网艺坛大家专题——李铎
00:00 / 29:13
李铎《翰墨干城》专题片
雄深雅健 翰墨诗心
李铎先生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八十余年,他的才情胆略、眼界胸襟、艺术风格,都表现出古拙沉雄、豁达坦诚、雄浑豪迈的气度。
李铎书法《孙子兵法》局部
1995年7月,李铎创作的长达220米的《孙子兵法》长卷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出。李铎认为,“《孙子兵法》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闻名于全世界,兵法是用于打仗的。我是军人,写《孙子兵法》的时候我就想到必须表现军人之气,军士之气,一定要从字里行间突出军队的阳刚之气。”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启功先生观看了该长卷拓片,连连称道,并欣然赋诗:
猿臂伸来录异书,淋漓点画古藤粗。
鸿都门下中郎笔,视此豪情逊不如。
六千文字百余石,信手镌来若等闲。
纵使庞涓逃树下,也难擎此重如山。
李铎书法 2002年
李铎先生对于书法的追求一直在“变中求进”“进中求变”,他曾提出“临、立、变、创”书法理论体系,并形成相应的艺术风格。欧阳中石先生观看李铎书前后《出师表》后评价道:
有《石门铭》的开阔,
有《瘗鹤铭》的洒脱,
有《争座位》的雄强,
有《松风阁》的弛张;
其用墨,浓厚枯滞;
其用笔,老辣凝涩;
整幅作品气息畅贯,
结章天然如铸。
字里行间流露出李铎书法苍老雄劲、险绝奔放的正大气象。
李铎书法《人心向党》
李铎书法《赤诚爱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刊发评论文章,阐释李铎“笔力并非指自然之力而是悟性之力”的重要论断,“驾驭笔毫,将自然之力化为悟性之力,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是书法的根本。要长期实践摸索,不可盲干,要学会找规律,把名家名作中代表性的字吃透,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譬如把多笔画或少笔画的,上下结构的,左中右结构的字都找出来,掌握了字的结构用笔规律,学会不同的一百个字,其他的大体上也能写了。不找规律,没悟到东西,不会有效果。”
李铎书法 2003年
李铎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书法作品时,被田汉、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歌曲时迸发出的如火如荼的激情所感染、鼓舞,他把笔挥毫,心潮起伏,激昂之情,倾注笔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句歌词使“我的一点一画,笔起笔落,便都有了血肉,有了活力,一个个的字,便都化成我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生命体,都要用来表达我们的民族意志,表现我们的国魂、军魂”。当听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时,李铎书写时就把这种气势内化于心,奋笔疾书,展现出“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气概,此时作品一气呵成,画面呈现出气脉贯通、神采飞扬的宏大气象,同时交织着音乐的节奏与韵律,波浪式地向前推进。观者看了无不产生共鸣,生发出一种催人奋发前进的力量!
诗画自然 意蕴天成
在李铎的艺术生涯中,诗心滋养着翰墨,翰墨挥写着诗才。他的作品,往往诗书合璧,相互生发,共同体现出雄浑豪迈的艺术风格。他生前作诗数百首,多为缘事而作,有感而发。无论诗书,豪放中不乏婉约,典雅中透出沉雄。
《李铎诗词集》一书记录了李铎多年来创作的古体诗词50首,启功先生曾这样评价:“李铎诗词无失古律,意韵别出”。从《卜算子·忆潇湘》中可以领略出诗人李铎的豪情——
日梦潇湘风,
夜梦潇湘雨,
更梦潇湘一片云,
载我潇湘去,
俯首看潇湘,
美景清如许,
帝子乘风下翠岚,
我亦随风与。
《李铎诗词书法集》
李铎的很多诗词作品,不仅展现出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还流淌出一种清新纯美的山水情趣。他以不泯的童心忘情山水,把祖国的名山大川、锦绣田园都收入自己的诗囊画卷。从《龙门石窟》到《西湖漫步》,从《忆洞庭》到《赋太行》,从《登黄鹤楼》到《游七星岩》,可以说李铎先生一路山水,一路诗情。如《壬午秋访山村归来》:“万树葱茏遮碧眼,逶迤绿岭坦途通。绕空山鸟鸣天外,戏水鸳鸯没草丛。正值秋高清气爽,遥闻歌舞鼓声隆……”描绘了祥和山村的生态画卷。李铎置身其间,在天人合一之境中得到自然宁静与恬淡之趣。
李铎画作《黄山揽胜图》
李铎的山水画极重写意表现,充分发挥水墨材质的性能。他特别钟情于石涛、张大千等名家墨迹。他从石涛所说“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浑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得到启发。在面对不同题材时,根据自己的创作感受,不断调整和丰富表现手法,寻找新鲜独特的绘画语言,务使艺术表现与审美感受和谐一致。正如其山水画《崂山印象》《洞庭一角》《天水风光》等,基于表现手法和技法的种种变化,产生出各具特色的绘画语言和情趣。
李铎画作《牡丹》
以书入画是李铎绘画的重要特点,他非常赞同吴昌硕“直从书法演画法”的主张。在创作山水画方面,他往往纵贯天地,横驰东西,满纸铺陈,无拘无束,但又极重虚实,讲究气韵。李铎的写意水墨之所以活力十足,气韵生动,在于其用笔的雄健活泼,特别是气势与气韵的生发。在他的山水画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哪一家的山、哪一家的水,而是画家对中国画熟稔于心,更多地是走进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向自然造化求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通过作品表达出他对祖国大山大水的诚挚热爱和深厚感情。
德厚流光 高情远致
李铎一生热心公益事业,经常为社会捐款捐物,赈灾济困,无私奉献。汶川地震发生时,他已年近80,仍不顾年高和身体多病,挥毫写就“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八个大字,捐给灾区。
李铎在家乡的状元洲文化公园留影 原瑞伦 摄
70年代末,宋庆龄基金会成立时, 他将稿费加上工资凑好一百元捐出来。自此以后无论洪水、非典还是雪灾、地震,他都坚持带头捐款捐物。2000年,他用自己的稿费一百万元在醴陵(湘东)中学建立了助学奖学基金,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之后又多次向基金会捐款。2017年他还将9000多件(套)珍贵书法作品和艺术收藏品无偿捐赠军事博物馆。
李铎给中小学生现场教授书法
李铎非常重视对青年的培养。对于书法爱好者的来信他都仔细阅读,并尽可能地亲笔回复。多年来,他不仅对书法爱好者认真指导,对少年宫、中小学生的邀请更是有求必应。